郭树清经常阅读投资者来信 并对部分做出回复
银财常熟:“五一”节假期,私募基金人士吴君亮收到了证监会工作人员转达的郭树清的谢意。不久前,他致函这位证监会主席,建议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股票估值机构。吴君亮已是第二次收到郭树清的反馈。上一次他翻译的一篇关于巴菲特分红问题的文章引起了郭树清注意,后者专门批示并要求工作人员向吴君亮转达。
但身为深圳君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CEO的吴君亮,更关注证监会的改革如何与促进市场机制的自发生长“相互兼容”。
证监会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微博)》,郭树清经常阅读投资者来信,并对其中一些作出回复。过去的半年内,随着改革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宽,郭树清收到的各方意见越来越多,谈的问题也日益深入和复杂。
刚过去的“五一”节前,资本市场措施纷呈,也被视为郭树清推行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4月27日,证监会降低期货交易手续费;28日,证监会正式公布新股发行改革指导意见;29日,沪深两大交易所同时发布主板及中小板退市方案征求意见稿;30日,证监会降低A股交易的相关收费标准。这一套组合拳的连续发力,对整个市场制度的完善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股市“顶层设计”
自去年11月郭树清到任开始,证监会从办公厅到各个职能部门都异常忙碌。3月份两会期间实行新股首日限价政策,接着对外发布处级以上干部轮岗的消息。4月初的清明假期刚刚公布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征求意见稿,4月下旬就开始汇总意见和分步落实。紧接着的“五一”假期又宣布降低沪深交易所规费,同时严厉的主板退市制度也浮出水面。5月上旬,业界又将关注由证券业协会举办的“券商创新大会”。
节目预告单上更是好戏连台:中小企业私募债、转融通、国债期货……
证监会“高举高打”背后,是高层证监官员与投资者和证券业界的密集对话。郭树清分别在杭州和广州与券商营业部的普通投资者交流。证券业协会下属各个委员会举行的座谈会让券商高管们应接不暇,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也亲自到上海和深圳调研,随同而来的司局级干部则更多。过去一件事情讨论两三年没有结果,推出时也小心翼翼,先试点再铺开;现在,业界上个月提的建议,这个月就已经写进了正式的文件。券商高层过去对一些创新产品想都不敢想,现在却只恨自己的金融工程人才不敷使用。
作为国家体改委出身的金融高官,郭树清的上述改革和创新举措可以归结为两条线:一是淡化行政管制,二是优化市场结构。前者是当下的重点,包括IPO审批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明确退市标准和恢复上市的审核时限、各项行政审批透明化,旨在放权给市场,同时证监会一定程度上超然于“市”外,受利益博弈和权力寻租的影响也更小。优化市场结构则是长期的目标,其主要的考量是改善投资者结构、提高上市公司水平、丰富投资品种和建立市场自发的均衡调节机制。
淡化行政审批这条线需要有顶层设计,且牵扯的是包括证监会、发改委和央行在内的多个部委。而优化市场结构,则更多依赖于市场自身的生长。问题是,20年前脱胎于计划体制,20年来又受到高度管制的证券市场,仍然是一个柔弱的婴孩。
“无为监管”是理想
业内人士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证监会发行部和创业板部主导的发行体制改革中,开始频繁提到境外市场的例子。比如Facebook在纳斯达克(微博)的上市进程就被密切关注,不仅办公厅组织过媒体座谈,发行部在最近一次的保荐代表人培训中也提到了Facebook,鼓励借鉴其招股书对风险因素的披露。
郭树清自己也在系统内部会议中提到美国的监管模式——并非没有上市审批,只是不做价值判断,但是合规性的审查可能比A股还要严格。
郭树清认为,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走的是强化监管的道路,但是中国的监管部门却仍然是管制过多,市场机制受到严重的遏制,因此淡化行政权力势在必行。但是对于投资者不确定的公开市场,监管部门不可能放弃守望者的角色,否则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就必然爆发。
经济学家华生(微博)在近期的一篇长文中考察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微博)的上市标准,指出美国的上市门槛并不低,问题在于这种门槛是显性的。因此监管者的权力大小是一个问题,权力是否公开透明,则是另一个问题,并且可能还更重要。
未来证监会即使如副主席庄心一最近所言,做足减法,行政权力在市场运行合理的地方退出,也仍将保留承担相当重要的监管职责。但这些职责的履行必须依据显性的规则,其过程也应当保持高度的透明。
在核心的IPO发行审核中,证监会下一步将在收到申请材料时即公开。在退市制度方面,交易所也显著增加了量化标准和透明度。正如一位证监会高层所言:“什么时候没人来找我打招呼了,就说明我们的改革彻底了。” 美国:散户入市有门槛
郭树清在多个场合提到价值投资,提倡投资蓝筹股的理念。相比于他有关发行改革的言论引起的强烈反响,这件事情得到的却不全是正面的评价。投资者心里有自己的现实逻辑:炒新炒差风险高但也有超额收益作为补偿,蓝筹股却既不分红也没有资本利得,只有随着漫漫熊市磨损投资者所有的耐心与信心。
更令郭树清不解的是市场的种种误读。比如鼓励上市公司建立分红机制被误读为“强制分红”,以及低收入群体不宜投资股市也被认为是一种歧视。
纽交所负责上市业务的执行副总裁卡特勒(Scott Cutler)近日对本报记者表示,美国的个人投资者要直接买卖股票,必须符合金融资产超过100万美元或2年内薪金收入超过25万美元等条件。另外,这些投资者对那些小公司的IPO一点不买账,他们更愿意投资那些知名的大公司。
在中国市场,大量的散户参与IPO,却让监管者头痛。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户虽然不能直接参与新股定价,却通过炒新间接影响了一级市场的价格形成。即使一级市场有一个合理的价格,到了二级市场一样能被炒成天价。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证监会和沪深交易所采取了高压政策。一方面在询价过程中对发行人和中介机构加强了信息披露要求,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限制首日涨幅。如果IPO定价还是明显有利于发行人而不是投资者的话,带有行政色彩的措施或许也情有可原,但这只能是过渡性措施。
对此华生指出,问题的根子仍然在市场的价格结构问题:蓝筹股缺乏并购条件,价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小盘股却因为重组借壳而拥有高溢价。他呼吁建立更市场化的再融资机制,盘活蓝筹股,另一方面杜绝借壳重组。
从长远来看,投资者结构的改善和中介机构的发展同样重要。
“证监会不应当只做风险提示,更重要的是完善股市的结构。价值投资需要一个参照的标准,但是国内这类客观的指标还是不多,而且价值投资所依赖的高质量的信息来源也很匮乏。”吴君亮对记者说。他建议证监会应积极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股票估值机构,为价值投资创造条件。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