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财常熟 发表于 2012-5-2 20:15

常熟理工学院:一所地方高校的“蜕变”记

银财常熟: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型,从教师教育学科专业为主到以应用学科专业为主的转型,常熟理工学院牢牢把握每一次发展契机,实现华丽转身———

□本报驻常熟首席记者 商中尧:“整改任务量之大,让我感到吃惊;整改成效之明显,使我印象深刻,令人信服。”今年,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回访中,专家对常熟理工学院的工作给予了上述评价。



2004年5月,常熟理工学院升本以来,综合实力在省内同类高校中迅速提升,短短数年就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佼佼者。常熟理工学院党委书记许霆告诉记者,学校从确定办学定位、明晰发展目标、创新实现路径等方面着手,通过“比较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走上了迅速发展的道路。

找准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对于常熟理工学院取得的一个个成绩,许霆一再将其归功于“办学定位准确”。上世纪末我国开始高校扩招,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就触动了高等教育质变的扳机。”许霆形象地说。

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和学校面向区域性需求,当时的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围绕“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和“如何办好这样的大学”重新明确了学校定位。许霆说,必须要弄明白“我是谁”、“我只能做什么”、“我不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生态环境中找到学校特定的发展空间。

由此从申办本科开始,学校就明确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办学定位:立足苏南,面向江苏和周边省市,构建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学科与专业布局,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大力发展应用技术教育,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根据这一定位,学校围绕着“应用型”着重进行了学科建设体系的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我们按照‘通天、连地、立人’的理念布局了学科建设格局,学科机构体系力求体现学科发展趋势、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大力扶持应用学科。”常熟理工学院院长傅大友说。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念出发,学校加强了特色学科群的建设。

特别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专业群”的概念发展理工专业,强调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群落状建设、选择性做强、结构性提高、交叉点生长”的专业建设原则,基本构建了以理工为主的多科性专业格局。

目前,常熟理工学院已有12个二级学院和1个民办二级学院。设有普通全日制本科专业47个,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7300多人。学校现有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有省优秀学科梯队、省优秀教学团队、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工程中心和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各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5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再经过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质量著称的品牌大学。”许霆表示。

校地互动,让更多资源为我所用

不久前,常熟理工学院“牵手”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这是该学院推进“校地互动”的又一重大成果。双方合作内容包括:建立信息和人才交流机制,促进资源共享;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学科专业和园区的结合,合作培养专门人才。

许霆说,“校地互动”是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以各自的资源优势,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有机结合,各自生成新的资源优势,以求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积极主动地加强同政府、行业、企业、院所的合作,通过实施四项工程,赢得了多方支持和发展活力。

学科与产业发展工程。根据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走向布局应用学科的建设,实现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专业学科建设与地区产业发展的互动。

教育与素质提升工程。学院主动承担起为区域发展培养和培训各类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重任。在开放式教学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区域社会获得大量适用人才,高校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校地融合与社会服务工程。学院积极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学校对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介入度和贡献率,以贡献求发展,以参与求支持。

校企联合与科技创新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与企业合作,把技术与资本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其中,以学校“四引”(引资、引智、引产业政策、引行业标准)和企业“四获”(获得经济效益、获得科技服务、获得员工培训、获得后备人才)为特征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拓展培养途径、打造师资队伍、构建实践平台、创新就业机制等取得了丰硕成果。常熟理工学院现有包括江苏首家IBM-ETP实训中心、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江苏首家光伏科技学院等校企(地)合作教育项目。

“校地互动”切实提升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就业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统计数据显示,学院多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去年协议就业率为75.74%,年终就业率达到98.38%。常熟理工学院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文化兴校,“软硬兼施”结硕果

漫步在昆承湖畔的常熟理工学院,典雅端庄之气尽显。站在逸夫图书馆顶楼向学校大门方向望去,中轴线上绿意盎然,细细品味,眼前呈现的是一把巨型钥匙,象征着广大学子心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宝库、通往成功之门的钥匙。

许霆告诉记者,升本以来,常熟理工学院获得迅速发展,综合实力正在向着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提升。这是全体师生员工凝心聚力谋发展、求真务实干事业的结果,也是学校在各级党政管理人员中倡导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创业精神的重要成果。创业文化建设成为常熟理工学院推动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一以贯之的境界追求。学校还重视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多年的努力,文化形象建设形成了校训、校风、校歌、校史等校风创优系列,校园人文景观和环境设施系列,建筑物统一命名系列,初步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办好应用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05年,常熟理工学院在升本一周年后,提出构建“一体两翼”文化素质教育格局,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一体”就是教学主阵地,“两翼”即学生日常管理和课外活动两大领域。“要将文化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傅大友说。

为此,学校制定了素质拓展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两课”教学,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设大学语文等课程,提高常熟理工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还通过“书香校园”、“青年志愿者”、“大学生义工”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独特人性。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仅2010年,学校就有5000多人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31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15项,省级一等奖29项。今年下半年,常熟理工学院捷报频传:9月份,在兰州举行的2011年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该校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的13名参赛队员组成的参赛队伍从近千支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一等奖。11月20日,在第十二届“未来伙伴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上,常熟理工学院收获8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并成功卫冕“能力风暴家用吸尘机器人比赛”冠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常熟理工学院:一所地方高校的“蜕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