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银行理财频坑客户 有人亏千万有人亏500万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1431 0
银财常熟 发表于 2012-5-3 22:0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银财常熟: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3日讯 (记者华青剑)近期有媒体报道指出汇丰银行杭州的一客户在2007年花1000万元购买汇丰银行的QDII理财产品,然而到了今年,只剩下500万元左右。因此该客户大呼:"不要盲目相信洋品牌,境外投资的风险不可不防。"中国经济网记者发现,近年客户购买汇丰银行理财产品亏损事件至少有五起,客户亏损多则达千万。

客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亏损?产品设计是不是有问题?记者试图得到汇丰银行对此事的表态,但截至发稿时止,汇丰银行并没有回应。

两只QDII产品最惨时跌近七成

据近日钱江晚报报道,汇丰银行2007年进驻杭州,严先生就是在当年下半年买的汇丰银行的QDII产品。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汇丰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他作了介绍,让他填写“风险取向问卷”等。最终,严先生选择购买了汇丰银行的两只QDII产品: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和霸菱香港中国基金。

不过据严先生介绍,在去年最惨的时候,1000万的本金只剩下300多万,到现在也只有500万元左右。面对净值的不断缩水,严先生也是进退两难。而让严先生想不通的是,管理这两只理财产品的汇丰的专业团队,理财能力还不如业余时间炒股的自己。

然而,最让严先生不解的是,他投资的两只QDII产品,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经过巨额亏损之后,风险等级却越来越高。严先生认为,面对市场风险,汇丰银行的专业理财团队没有任何抗风险能力和措施,根本没有体现出专业的资产管理水平。

汇丰10分钟电话千万资产化为乌有

据中国证券报2009年6月报道, 2007年10月,金亮请汇丰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汤太太帮其推荐股票,汤太太在电话里向他推荐了一只产品,说可以用比市场价低20%的价格买入股票,这样比直接购买股票要安全得多,而且可以市场价103%的价格抛售,让他先买1000股试试。直到3个月后,金亮接到汤太太的电话,说他账户中的资金不够交割2600买股计划了。购买产品之前,金亮的账户里有120万美金、60万港币,只买了1000股中国铝业,钱怎么突然就没了?

原来,金亮买的根本不是什么打折股票,而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FA。汤太太所说的中国铝业打折后的价格19.54港元是行使价格,1000股也根本不是一个小数字,而是要每天买进1000股中国铝业,价格为19.54港元。当市场价低于19.54港元时,则必须以19.54的行使价格每天买入双倍股数,即2000股中国铝业。每两周交割一次。这样算下来,合约一年的投资额达上千万港元。

2008年11月5日汇丰私人银行对金亮的账户强行平仓,这时,金亮账户中的120万美元、60万港币悉数亏损殆尽,还欠了银行23万港元。银行方面要求他归还这23万港元。

银行理财结构复杂买产品没看清1个月亏30万

据劳动报2008年11月报道,北京储户方先生将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北京燕莎中心支行告上法庭,理由是自己明明办的是存款,结果变成了双利存款,导致一个月损失了30多万元。

方先生在当年7月接到银行电话,称有一个新的存款业务,问方先生愿不愿购买。方先生赶到后,业务员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格式条款,在电脑里为方先生开通了双利存款业务。方先生认为存款付息是全世界的惯例,应该不会错,就同意了。

然而在9月16日,方先生吃惊地发现,他在汇丰的账面存款从287万余元人民币减少到了255万余元,直接损失了31万余元。方先生认为,双利存款应是一种存款交易,其存入的是美元和加元,存款到期后,银行应向其返还美元和加元,但银行支付的却是澳元。银行没有履行相应的告知义务,其行为实质上是高息揽储,侵吞存款。为此,方先生告上法院。

汇丰工作人员高息诱惑澳元“定存”半年亏12万

据羊城晚报2009年4月报道,2008年7月,任小姐到汇丰银行广州分行咨询业务时,一位李姓经理跟她说澳币走势好。任小姐将35万元人民币按当时的汇率兑换成52630澳元,并委托办理了3个月的澳币定存。在整个业务办理过程中,任小姐称自己均按照工作人员指引在一些协议上签了名,但没有细看文件。

3个月后,任小姐在存款到期后几天去查账。自己账上的钱按照当时汇率算,不但没赚还亏了5万元!更令她吃惊的是,这笔钱在到期后,又自动转存为三个月定期。任小姐称,自己并未和银行约定自动转存。但在银行给出的协议上,却赫然勾选了“利息加入本金于到期日按照当时利率续存”一项,而下面就签着她的大名。

“当时银行让我签的是空白文件,只让我在那里签名,我就签了,谁曾想还有这些选项呢。他们应是事后勾选,我并不知情。”任小姐称。

一周缩水10万名为“存款”实则“投资”

据广州日报2009年4月报道,甘女士对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的一项业务提出质疑,她在2008年7月22日投入42万余元港币做“双利存款”,一周之后港币变成澳元,财产“缩水”了近10万港元。

据悉,汇丰银行广州中心广场支行的理财顾问梁小姐向她推荐了“双利定期存款”业务。存一笔钱进去,再选择一种外币作为挂钩货币,到期之后就拿出来。理财顾问当时给她算过账,利息比普通的银行存款要高。此外,还表示这个业务肯定可以保本的,即使赚不到钱也不会赔。”

然而,2008年7月22日情况发生了变化,甘女士连本带息存入42万余元港币,选择了为期一周的业务,与澳元挂钩。存款后的第二天澳元的汇率就开始狂跌,甘女士一惊之下想提前赎出,但合同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本产品不设提前赎回”。到期之后,甘女士的港元已经自动兑换成澳元,无形之中损失了近10万港元!她这才醒悟过来:名为“存款”,其实是带风险的投资。

外资行理财缘何成了“吸金暗箱”?

外资银行理财产品,这一在4年前还被国内市场大力追捧,有着中资银行类似产品无法企及的复杂结构设计,连接着“高端理财”、“优质服务”、“享受环球资本市场收益”等种种美好概念的零售银行拳头业务,如今不仅因部分产品的负收益而跌落神坛,甚至还背上“割肉机”、“吸金暗箱”等种种骂名。

仔细比对不难发现,花旗、渣打、东亚等多家近期被卷入“理财门”的外资银行,其亏损较严重产品有两个共性:发行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夜、挂钩着因危机暴跌的环球标的。本报据通过多方渠道获取的数份遇亏产品说明分析,新能源失势、全球股灾、中概股危机、人民币升值四大因素叠加,导致了亏损发生。

在亏损的产品面前,银行和投资者其实谁都没做成“事前诸葛亮”,而2007年前曾给理财产品带来不错收益的复杂产品结构,一旦出现了方向性错误,往往会助推败局。

外资行已在进行产品转型

据媒体报道称,杭州某外资银行客户经理表示,称该行目前正在发售一款管理期限在3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年化收益率5.4%。该理财经理坦言,由于外资银行产品巨亏的负面不断,他们也在研发一些低风险,适合国内投资者口味的理财产品,以挽回外资银行产品收益不佳在投资者心目中留下的不佳印象。

业内人士表示,外资行理财产品正逐渐转型,设计复杂的结构型产品发行量减少,目前多以挂钩LIBOR的结构型产品为主。相对于挂钩海外基金、股票指数、大宗商品等标的来说,挂钩LIBOR,波动较小。
特意跟你分享,打赏偶鼓励下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
收藏0
转播
转播
分享
分享
分享
淘帖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微博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银财 微博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银财:与百万会员/连接金融与生活

官方微信

APP下载

商务热线:

13912629552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星海街5号创意园107B

邮编:215021 Email: banxco@163.com

银财苏州  苏ICP备09039951号

QQ- 银财触屏-黑屋- 银财常熟    |

苏州网贷联盟创始会员单位 | 苏州理财联盟创始会员单位 | 苏州金融科技创始会员单位